欢迎进入平凉机电工程学校门户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纵横 > 家长关注

2014年终盘点:这一年家长最关注的教育现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为了解中国父母,关注父母最关心的儿童教育话题,为家庭教育提供最切实可行的参考,《现代教育报·家长周刊》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过“家话题”“现代教育大讲堂”“妈妈说道”等版面和栏目,密切跟踪教育动态,关注家长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并邀约相关的教育专家坐客现代教育大讲堂答疑解惑,给出权威实用的指导意见。

  年终岁末,我们对2014年曾报道过的家长最关注的教育话题做一番梳理盘点,以此勾勒出一个不平凡的2014年,同时也期待在新的2015年,与您继续携手前行。

  新锐观察

  家庭教育出现“14岁现象”

  今年3月,媒体报道了一则骇人的新闻,14岁少年小肖在网吧刺杀了自己的父亲。在这起弑父的人伦惨剧中,不难注意到,这位少年正好处在14岁的年龄。

  无独有偶,本报记者在采访北京市关心青少年协会副会长冉乃彦时他提道:当孩子达到14岁左右的年龄时,许多家长会发现,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愿向家长倾诉,甚至学习成绩欠佳、行为习惯不良……

  尽管1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教育专家冉乃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说:“14岁是危险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14岁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经验、年龄独立不起来,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下足功夫,把问题妥善解决,让孩子顺利发展。”

  原文刊登于本报3月14日

  城市孩子出现“心留守”现象

  读者田先生向本报记者反映,周末住校回家的儿子总共与田先生说了五句话:“好”、“下周要买书”、“差不多”、“不去”、“走了”。儿子返校后,田先生郁闷得不行:“儿子刚上小学时,整天黏在我们身边,有什么事都和我说,可现在却沉默寡言了。”

  “父子间一周只说五句话”这条新闻,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在儿童心理学专家刘正华看来,近年来出现不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已不再是乡村的“专利”,城市也逐步出现了新的“留守儿童”。在刘正华看来,新留守现象分为两种:一为城市留守现象;二为“心”留守现象。城市留守现象在寄宿制学校出现得比较普遍,而“心”留守现象却最易被人忽略。

  为什么会出现“心”留守现象?专家认为,一是家长教育知识的严重缺乏;二是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太大。家长忙于打拼,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燕良轼认为,儿童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家长首先要懂得怎么爱孩子,不仅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关爱孩子。

  原文刊登于本报4月4日

  孩子高考后 家长离婚时?

  相关机构调查显示,近年每当高考结束后,都会出现离婚高峰。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曾对高考和离婚舆情变化趋势和两者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近几年七八月都是媒体、公众微博平台关注度和网民搜索行为关于与“离婚”关键词的高潮,公众对孩子抚养权、财产分割、离婚协议书等的搜索率都达最高值。

  据现代教育报记者调查,之所以在高考后出现离婚高峰,主要是因为家长怕影响孩子考试,降低离婚伤害。法院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不支持高考期间判离婚。整个社会为了保护孩子,共同编织着一个美丽的谎言。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认为,家长选择高考后离婚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不管何时,离婚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因此夫妻双方对待这个问题要尤其慎重。高考后离婚,看似是为孩子考虑,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心理受伤。

  原文刊登于本报6月13日

  扎堆生娃引发“蝴蝶效应”

  今年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是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期间出生的。这批孩子赶上了出生高峰年,被昵称为“金猪宝宝”和“奥运宝宝”。随着“金猪宝宝”、“奥运宝宝”进入入学期,北京等各大城市适龄入学儿童猛增,各地出现学位紧张、班额增加等现象。此前,根据媒体预估,北京今年的幼升小人数高达19万多人,而2011年这个数据是11万人左右。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蝴蝶效应”,意即微小的行为或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金猪宝宝”、“奥运宝宝”、“龙宝宝”扎堆出生,直接导致对应年份入学人数跳跃式增长,对医疗、教育以及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超出了社会正常调整的范围。当初为了讨喜情结而盲目抢生的家长,如今着实地感受到了生育高峰年带来的各种现实压力。

  对此,有人口学专家坦言:“事实上,对于每一个宝宝而言,幸福和际遇各不相同。与其让孩子一直都在‘拥挤’的路上,不如顺其自然,让他们自然、健康地出生并成长。”

  原文刊登于本报8月29日

  京城家长流行“圈子社交”

  据现代教育报记者调查,京城绝大多数家长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圈子”生活。班级交流圈、升学圈、课外圈……形形色色的家长圈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抱团取经”的交流平台。

  各型各类的家长圈,便捷地帮助家长们满足自身的咨询和人际支持的需求。当然,在肯定家长圈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要警惕一些问题。家长圈究竟该怎么“混”?亲子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侯文君认为:如何选择家长圈是对家长们的第一个考验。究竟该如何选择呢?要按需选择,包括家长的需要、家庭现状的需要、孩子的需要。不需要的再好也不要浪费那个时间和精力。圈子不在多,而在准。

  儿童临床心理咨询师兰心则认为:家长圈在考验的是家长们的自我心理强度。如果自我接纳程度高,家长圈确实可以起到交流学习、释放减压的作用。相反,建议自我接纳程度不高的家长朋友们,有选择地接收一些娱乐信息、升学信息就足够了,盲目追求那些高大上的教育理念,只会让人们疲于应付,反而和自然、尊重、信任的教育本质背道而驰。

  原文刊登于本报9月26日

  数据调查

  九成中国城镇孩子不爱做家务

  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家庭的子女基本不做家务,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5.4%。中国孩子做家务时间少,或者说根本没有学着做家务,这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关。很多孩子其实并不懒,但是他们干活的积极性却被家长打消了。一些家长总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什么活也不用你干”。专家认为,父母们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抑制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原文刊登于本报3月28日

  小学生读课外书不到五成

  上海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为42%,他们阅读的主要是教辅书和课本。由此可见,课外阅读还是课本阅读,青少年学生对书难以说“爱”。

  专家分析认为,好书难寻使得青少年对阅读不得不望而却步。此外,家庭中读书氛围的缺失也让青少年无法爱上阅读。据调查,7.4%的家长平时没有时间看书读报,9.1%的家庭竟然没有一本藏书,9.7%的家庭藏书为10本以下。

  原文刊登于本报4月18日

  超六成家长最关注孩子健康和安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一项调查结果反映,家长现阶段最关心孩子的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安全(65.95%)、习惯养成(55.47%)、日常学习(53.58%)、人际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养成(28.09%)、兴趣爱好(19.47%)、情绪情感(11.93%)。

  综合来看,健康安全、日常学习都属于现实性因素,均排名前三位。相反,家长对于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关乎子女未来成长的发展性因素关注度较低。

  原文刊登于本报11月28日

  什么在影响孩子的成绩

  对于独生子女为主流的现代家庭,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除了学校以外,家庭环境因素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显示,学前班、课外班等家长热衷的学业支持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并不大,相反,家庭对孩子的隐性学业支持因素更值得关注,那些善于听取孩子意见、正能量多的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更优秀。

  原文刊登于本报12月5日

  亲子时间去哪儿了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父母与孩子共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少工作繁忙的父母,一周里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只有周末一两天甚至更少。用好这极其宝贵的亲子时间,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尤为重要。然而,较为遗憾的是,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小学生家长回家后主要的娱乐活动为“看电视、玩电脑或手机”的高达45.63%,“人机对话”大量挤占了亲子互动时间。